棉花糖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大明皇长孙:朱棣送我上皇位 > 章节目录 第八十九章:皇宫小霸王朱雄英(求订阅求月票)
    昨天,朱英刚从孝陵回来。

    对于孝陵的情况,记忆犹新。

    自古帝王家对于风水极为关注,作为皇家陵墓,孝陵被重兵把守。

    几乎有着自己单独的体系,不受到任何人的节制,直属皇帝管辖。

    当时和锦衣卫宋忠一起过去的时候,还只是接近钟山,就已经遭到了孝陵卫的盘问。

    到后面更是层层关卡,制度森严。

    孝陵卫看似是给皇帝守墓,实则地位极高,俸禄从来不缺。

    孝陵卫内并设经历司,在职官兵编制五千六百名。

    一卫中有五个个所,每一个所中有一千一百二十人。

    这些官兵都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挑选出来的,其中又挑选了五百名精兵,作为孝陵卫核心战力。

    御赐斗牛服,绣春刀,地位极高。

    精兵的选择标准是,能骑马扬鞭,飞速奔驰,还要骑马跨过一道壕,越过一堵墙,并在马上开弓射箭,三箭中两箭者才为合格。

    这些精兵每五年进行调整考核一次,并实行末位淘汰制。

    不能胜任的人,就可以令他们的儿子来继续帮着守陵。如果没儿子道,很是开心。

    这宫里,随便换哪个儿子孙子,还能和他对着来么。

    自大明建国以来,唯一一个敢在他身上拔胡子的,也就大孙子了。

    调皮捣蛋得很。

    朱元璋还记得清楚,当时在坤宁宫里,晚上不肯睡觉,非得要玩。

    没得办法,朱元璋只能屏退所有宫女太监,然后伏地,让大孙子玩骑马马的游戏。

    等大孙子玩累了,也就可以睡觉了。

    这天底下,敢骑在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,玩骑马马游戏的,恐怕也就朱雄英这么一个宝贝大孙了。

    朱雄英还在的时候,在皇宫里可是名副其实的小霸王。

    偶尔去一趟皇宫学府,整个学府都要抖三抖。

    七岁多,身体还健康的时候,就是亲生父亲朱标看见了,也得绕道走。

    要是被朱雄英缠上,那可就不好受了。

    随便说上几句重话,朱雄英直接到皇爷爷面前哭闹,少不得一番训斥。

    那种溺爱,管你什么理由,无脑站边。

    朱元璋其实也很无奈,哪怕他不想站边,马皇后也由不得他。

    就连朱标都这样了,更何况其他皇子皇孙。

    这也是朱元璋见到朱英后,什么事情都让着,哪怕在朝堂是个忌讳的倭国。

    在朱英说起的时候,朱元璋也得忍着,只能好言劝说。

    这是来自大明皇帝的隔代溺爱。

    也就唯独朱英一人了。

    这话要是朝臣提出。

    呵呵,家里可以吃席了,当场给你赐死。

    朱元璋想着大孙小时候的往事,嘴角不由微微翘起,走起路来都健步如飞。

    “对了,传咱的谕旨,跟孝陵卫那边交代清楚,咱大孙的陵墓,得多安排些人镇守,莫要给咱出什么乱子。”

    “老四那混蛋玩意心中咋想的,咱这个做老子的还能不清楚。呵,这些民夫估计早就被他安排了人手。”

    “指不定就是想坏咱大孙的陵墓,让孝陵卫给我看管严实了,若是出了什么差错,咱拿他们是否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突然想起陵墓的事情,脑海中微微一转,就猜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猫腻。

    大孙本来游走西域,草原。被老四朱棣直接带到京师来。

    在锦衣卫发现了两个大孙子养父亲子的坟墓后,这点小道道,岂能瞒得住朱元璋。

    要是连这点猫腻都猜测出来,他朱元璋还能拿得下这大明江山?

    这也就是因为老四朱棣和朱元璋的性格极为相像,就目前而言,算是自己儿子中军事天赋最为出色的那个。

    前年还立下了泼天功劳。

    加上目前大孙子的身份,还没真正的铁证支持。

    不然就这一手,都足够朱元璋将朱棣的藩地收回,削除王爵了。

    “臣遵旨。”蒋瓛在一旁躬身说道。

    眼睛里闪过一丝喜色。

    他现在非常庆幸,当初得到消息之后,冒着得罪太孙朱允炆的风险,也要将此事单独向陛下汇报。

    当然他心中也清楚,太孙朱允炆对于他这样的锦衣卫头目,早就看不顺眼。

    长孙殿下,才是他唯一的出路。

    长孙殿下目前没有其他势力可言,他只需要提早进入,日后长孙殿下即位,便就相当于从龙之功了。

    朱元璋吩咐完后,又说道;“对了,帮咱把信国公接来。让光禄寺准备些酒菜,就到后花园吧。”

    “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一,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,得了急症,不能说话。

    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,长久叹息之后,让他返回故乡。

    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,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,让他坐轿进入内殿,设宴慰劳,关怀备至,并赐黄金、布帛、御膳、法酒等等。

    现在的汤和,正是一直居住在皇宫的内城中。

    这么多年过来,朱元璋身边的老朋友,也没几个了。

    关于大孙的喜悦,朱元璋迫切的想找人分享,这就想到了这个昔日的老大哥。

    汤和对于朱元璋有知遇之恩,不过曾经在常州镇守的时候,经常因为酒醉犯错。

    在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答复后,酒后失言,埋怨的话被朱元璋知道。

    以至于平定中原后,论功行赏时,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,使八郡重受骚扰。

    还军途中,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,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,不封汤和公爵。

    汤和伐蜀回来后,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,汤和顿首谢罪,此事才作罢。

    哪怕被封为信国公的时候,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,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。

    直到洪武二十一年,朱元璋不愿兵权被诸多勋贵将领长期把持,还没公开收回兵权的时候。

    这个意图被汤河察觉到。

    汤河自幼和朱元璋一同长大,对于朱元璋的脾性非常了解。

    尤其是封信国公的坎坷经历,让汤河更加明白,现在的朱元璋,已经不再是儿时的朱重八了。

    尤其是胡惟庸案的出现,朱元璋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,让汤河明白,如若一直把持着兵权,只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。

    因此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:“臣年事已高,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,希望能返回故乡,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,解除了汤和的兵权,赐宝钞五万,在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。

    两人这才重归于好。

    至今,朱元璋身边唯一剩下的老朋友,也只有汤河一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