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花糖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大明皇长孙:朱棣送我上皇位 > 章节目录 第388章:先谈招安
    吃肉,对于大明的绝大多数百姓来说,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。

    即便是寻常人家,一年到头也就是正旦时分,才能吃上两口肉。

    这里的两口肉,不是虚指,是实指。

    真就是两口,再多一口都没了。

    因为大多数的家庭,从来都不是一个小孩。

    官府鼓励生育,百姓们心中也有一个认知,便是多子多福,家族兴旺,人多力量大。

    用后世的话来说,那就是质量不够,数量来凑。

    一般能吃到的肉主要是六畜,也就是所说的:马、牛、羊、鸡、犬、豕。

    豕就是猪。

    牛,尤其是耕牛,是严禁宰杀,即便是老死了,或者病死了,都要上报官府进行查验之后,才能杀牛吃肉。

    马就更不用说了,属于战略物资。

    哪怕是驽马,也是价值高昂,至少可以用作马车。

    可别小看车夫,能够自家有辆马车的,都是温饱之上了。

    羊倒是不错,不过除了草原等适合养羊的地方,那些昂贵的饲料一般人也养不起。

    所以能够食用的,也就是鸡、犬、豕。

    自古有言,杀鸡取卵。

    母鸡下蛋,公鸡打鸣,寻常哪里舍得。

    狗能看家护院,作用很大,因为不管是农耕还是其他,家里头都很难留人,狗的体现就很强了。

    所以最可能吃到的肉,那就是猪肉。

    因为除了被吃,猪没有其他作用。

    在大明多数地方来说,养猪还算是比较便宜的,寻常人养一头猪,到年底卖掉,自己留点猪肉,其余用来换取钱财,也算是能小富一波。

    而朱英之所以把主意打到白猪头上,最大的想法,就是让更多的人,都能吃上肉。

    就味道上来说,白猪肉并没有黑猪肉好吃。

    但黑猪的生长周期太长了。

    一头黑猪,正常来说需要将近一年,十月至十二个月的时间才能出栏,须得从年头养至年末。

    而白猪的不同,只需要三四个月,就可以出栏了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在一年中,白猪可以达到三次甚至四次的售卖,而黑猪只能是一次。

    这可谓是三四倍的相差。

    而且白猪的产崽,要比多数黑猪品种更多。

    自然,朱英前世并不是什么养猪大王,对于白猪的产地,品种,优势等等一系列数据没有半点认知。

    可这并不妨碍他一道令旨,下达群英商会。

    从西欧各地,大规模采购白猪至大明。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“你与本宫倒算是有些缘分,原本以为你就跟着我三叔去了,没成想兜兜转转,又跑到本宫这里当了邸报的主编。”

    “说说吧,对于邸报,有些什么想法和建议。”

    朱英微笑道。

    对面坐着正是袁佳驰。

    袁佳驰微微低头,不敢直视太孙殿下,生怕犯了忌讳。

    这段时间,他可谓是春风得意。

    先前成了晋王食客,至少也算是吃喝不愁了。

    而后听到邸报招聘主编,编修,便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考核。

    本来也没报多大的希望,结果一跃而成邸报主编。

    现在更是得到太孙殿下的亲自接见,可谓是人生巅峰,高光时刻。

    最大的改观便是,他作为邸报主编,每月工钱二十贯钞。

    这都快接近正七品官员的月俸了。

    虽说没有实物,大明宝钞的价格在朱英不断的控制下,价值还是很高的。

    听到太孙殿下的问话,袁佳驰显得有些紧张。

    说到底,还是因为没见过甚么大世面。

    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下,袁佳驰语气有些颤抖的回道:“草民一定不会辜负殿下的期望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牛头不对马嘴的回道,朱英有些无语。

    从案台上抽出袁佳驰之前的策问答卷,摆在面前,说道:“这上面的讲述,是你自己写的吗,还是从旁人那里听来的。”

    虽然没有很是严肃,但袁佳驰整个人都吓傻了。

    作弊这个东西,在古代,那可不是简单的惩罚。

    一旦有所涉及,除了皮肉之苦外,相当于向上的大门,将会被永久的关闭。

    袁佳驰没有别的选择,直接跪地磕头不止。

    “殿下饶命!殿下饶命!”

    若是换了别人,亦或者任何一个官员见此情景,大致也就认定袁佳驰的答卷有抄袭的你成分。

    朱英却是知道,这人完全是给自己紧张的。

    因为答卷上的回答,跟目前的文人主流思想相违背,即便是学识渊博,也不会写出这样的回答。

    “不必紧张,好生回答就是了,难道本宫像是吃人的野兽吗,让你这等害怕。”

    “这次本宫让你过来,是想跟你好好聊聊往后邸报的发展,若是你这幅模样,怕也难以胜任主编之职了。”

    朱英的话,如一头冷水泼在袁佳驰头道。

    而下面坐着的,听到爱卿的称呼,显然跟田九成的感觉差不多。

    田九成虽是对着所有人述说,但目光一直都是落在高福兴的身上。

    目前这个议事堂里,读过书的,不超过三人。

    ??除了高福兴外,还要一个在攻破略阳时,主动投靠的典吏。

    另外一人,则是城中著名大夫。

    显然田九成也知道,在这山中没有大夫, 若是出现类似于瘟疫的疾病,只怕都不用明廷动手,自个就先凉了。

    高福兴看了看堂内众人,想到目前军中气势,心里头有些唏嘘。

    因为在这里的,不管是将士还是其他人,都是当地一带生活。

    初进山还好,颇有几分新鲜。

    现在不到半月,人心就有些涣散了。

    之前所承若的田地,现在不用多想,全被官军给收了回去,等于是没了。

    说是打回去,但六七万从京师过来的明廷精锐,更有上佳火器,显然没有任何胜利的机会。

    昨日晨间,高福兴还听下面人议论春耕之事。

    三万多人,九成都是农民出身,早就习惯春耕秋赶,现在眼看着外面热火朝天的播种,心里头全然不是滋味。

    高福兴已经意识到,在这等情况下,若是不拿出有效对策,怕是会出现大量逃兵。

    心中思索一番后,高福兴道:“依臣所见,不如先派信使过去跟明廷谈谈,看看是否有招安的可能。”

    此话一出,整个议事堂都安静了下来。

    许多人的眼神之中,更是不断闪动。

    到了这个时候,许多人都不想呆这山上过苦日子了,越发思念起山下的生活。

    田九成注视众人,眼神怒火酝酿。

    他可不信什么招安,按照当今大明皇帝的脾性,哪怕招安,他也绝对是身死。

    就在田九成想要发飙之际,突然发现高福兴给自己眨眼。

    心下顿时明白,这是高福兴的计策。

    ??

    ????

    ()

    1秒记住爱尚: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