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花糖小说网 > 修真小说 > 酒剑四方 > 章节目录 第五百四十七章 年年岁岁,唯图心安
    “与其平白无故争执不停,倒不如好生想想,凭我等几人的能耐,究竟能否对付得了钟台寺当中的老秃驴。”七人正中那人嗤笑开口,倒也不曾端架,平正开口,当即便令原本交头接耳,窃窃私语的几人打住话头,再不出言。

    “身在此间布局许多年月,想来几位都是想将佛宝纳为己用,人不为己,自是天诛地灭,不过还需先行掂量一番,自个儿斤两能否算上那位老僧的一合之敌,当务之急还是将这佛宝拿到手上,再言各凭本事四字。”

    那人周身裹起厚袍,唯有两眼落在袍外,远眺钟台寺山脚下十来位僧人,目光冷清,“先前几日老夫已听闻风声,言说这伙秃驴乃是由打不求寺而来,虽从未听闻,但早先便有道怕扬名,佛怕无名一语,佛门水深,越是沉寂多年不曾出世,越是能养出许多境界高深莫测的大才来。所谓甚么清心寡欲清净自然,即便是老夫向来瞧不上这等闭门造车的行径,奈何修行此说存世多年,深寺空观,倒是当真出过无数高手,乃至隐隐之间,有天下修行之人无出其右的架势,不可轻视。”

    “奴家倒觉得,这佛门道门中人,却是向来不知何为欢爱极乐滋味,如若是奴家动手,未必便有所谓高僧能耐得住心头躁火,听闻佛道门人最讲究心关,倘若动过贪痴色念,多半境界也要跌落下来,不复往日威势,兴许能有可图之处。”七人当中有位女子开口,分明隆冬四处积雪深重的世界,却是恨不得将高耸胸膛袒露在外,听闻那位为首之人言语过后,懒散接过话来,舒展蜂腰,端的是媚态横生,却引得身侧两人皆是略微退避。

    关外七位修行道中的高手,境界深浅如何,兴许人人皆有藏匿,并不唐突外表,明面上头乃是那位正中之人,境界最是深厚,但若要说是谁人最为难缠,手段最是破人道心,则定是这位衣着散乱,言行勾人的妩媚女子。光是这些年来手下贼寇残杀的商贾行人,尸首便有大半投入此女子药田当中,纵有侥幸未死者,必被女子消受过后,嘬取浑身精血筋髓而死,原本百来斤雄壮江湖汉,经这位女子手后,多半唯余下十来斤碎骨,除却外皮包就烂骨之外,再无一物,这般毒辣手段,自是恶名在外。

    当中那人摇头,“如今那老和尚所收的俗家弟子,还不曾落于我等手上,掐算时辰,大抵已然迈入那处层层织就的巨网当中,不出几日多半可将其擒下,以此为挟便是,无需节外生枝。”

    女子又是伸过个懒腰,扭转腰肢,妩媚开口,“既然如此,小女子便提前祝范大人擒下那汉子,日后取得佛宝,切莫忘了借奴家一用,参悟佛法。”

    场中自然无人信过这女子扯谎,本就是杀人无数,所修功法专汲精血,还不忘拿所余碎骨残皮喂养药田的主儿,怎会有那般心思参悟佛法。几人之中,康宗正冷冷哼过两声,同那为首之人略一抱拳,身形遂退。

    “怎么,只许佛门开宗立派,奴家早年间虽是风尘出身,但倘若将佛法研究个通透,未见得就不能另开一脉,诸如合欢宗,极乐门一流。听说众生愿力与功德挂钩,沾染上这两字,古籍当中有书,三境可战四境,四境可同五境撄锋,真若是奴家开宗立派,日后定不忘各位恩情,送上份好大功德。”女子环视四周嫣然一笑,亦是不愿再多言几句,同样对那位正中之人拱手行礼,旋即身形化雾,腾空而去。

    众人零星而去,唯余正中那位始终遮挡面目的汉子,迟迟未曾离去,并不去眺望钟台古刹,而是望向齐陵边关,神情有异。

    钟台古刹诵经三日,由打不求寺而来的十几位僧人,便在山下住了三日。期间曾有数位钟台寺内僧人下山相请,却是皆被为首僧人好言推辞,直至今日寺院之中烟尘升腾过后,才携众人迈步上山。

    山门之前,有位肩头极宽的老僧已是立身多时,瞧一行僧人已至近前,才转身推开寺门,道句佛号,请后者入寺。

    接连两日天晴,寺中飞檐托雪,已有流水潺潺淌落,连珠串线,时常溅到正清扫院落的小沙弥头上,后者抬头,瞥见日光朗朗下,金,再者不求寺乃是古时高僧所立,若打定主意要隐世不出,即便世上五境之人齐至,也未必可将禁制破开,对于钟台古刹而言,可算得上是一处绝佳地界,可保砗磲不失,又能清心修行。”

    未等首座开口,老僧便先行接过话茬,笑容温吞,“其二则是我钟台古刹将佛宝拱手赠与不求寺,毕竟即便是一位不求寺当中的堂主,亦能立身在三境,莫说在佛门当中,天底下如今也找寻不出家底如此之厚的仙家。能者居之,强者持之,历来便是与佛门至理平起平坐的道理,对否?”

    讲经首座没言语,只是站起身来,冲眼前老僧深深行过一礼。

    佛经声声,缭绕寺院。

    不惠尸身荼毗过后,留下三枚舍利,供于佛像金身桌案之上。

    “老衲非是那等不知好歹者,自然知晓此理,世上佛门属一家,这枚木砗磲留于何处,其实本就无差,曾借此物协助故友山门,抵御外人攻伐,不曾想却因此事搭上了师弟性命。”老僧人沉默良久,才轻轻开口,面皮中无喜无悲,甚是平和,“我幼年出家,大半生皆在入世,直到近些年来才将心境缓和,尝试出世一事,才发现这天底下压根也无什么出世入世一说,心境若在安处,纵周遭酒肉铜臭,即为出世,心如不定,每日身在佛堂以里,仍旧惦念江湖事,便怎也算是入世。”

    “而师父师弟,两人埋骨皆在此山之中,这三日之中,每每晨起都要唤师弟一并饮茶,才发觉师弟已是先行圆寂,万事圆满,但依旧觉得心头清净平和。”

    老僧也是起身,同那位首座深深行礼。

    “砗磲乃是在此修行的数辈前贤所留,同代师弟与师父,皆在此地圆寂,此山此水,大漠余晖,与此处修葺不下千百回的老寺,便是能令我觉清净之地。”

    “佛言公义不可私,佛言渡人胜却铸浮屠,可我已是垂垂老矣,只想守着这些陈年旧事破落器皿,年年岁岁,图个清净心安。”

    ps.心安难求,得之即幸,元旦快乐呦。